当前位置:广州中小学课外辅导资讯哈医大一院首批援鄂医疗队65天手记
哈医大一院首批援鄂医疗队65天手记
2022-08-23

东北网健康频道消息(通讯员徐旭 王磊)2020年的春节注定让人终身难忘。武汉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,哈医大一院的全体医务工作者。都在为疫情积极地做着准备,大年初三的紧急召唤,哈医大医院援鄂第一批医疗队一行45人。背着沉甸甸的包,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暖暖的,那是全省人民的牵挂,全院领导的担心,全院同志们几个不眠之夜为我们准备的生活物资应急包。我们肩负使命与责任踏上了前往武汉支援的道路。

共筑信心 勇往直前

患者的数字每天都在飙升,前方看到的是患者们困难的呼吸和痛苦的身影,看到的是一个个战友的倒下,作为第一批援鄂的医疗队队员,坐在飞机上,一片安静,我们想如何开展救治,我们想如何穿脱防护服,我们想再难也能挺过去,我们还想过如果回不来……正因为想到了所有,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,没有任何困难会阻挠我们前进的脚步。下飞机已是凌晨,候机厅内空无一人。疲惫行进的只有医疗队员,在湖北湿冷的天气下,来自东北的我们也不停地打着寒战,没有暖气,没有电褥子,穿着棉衣裹着被就是我们所有队员在武汉的第一夜!

经过一天的休整,哈医大一院医疗队便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,接管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四楼产科病房及五楼危重症病区。迎接我们的是协和西院西院医护人员热烈的掌声,掌声背后是疲惫的面容和眼神中流露出的恐惧,因为他们的领导和身边的同志都已成为了患者,我们相互注视着哽咽的说“我们来了”!筹建病房、建章立制、细化流程、划分病区、备齐设备药品迅速接诊!四楼产科病房,额定床位44张,五楼危重症病区额定床位50张,在一天之内全部收满。由于防护物资的短缺,我们的医生、护士,一站就是几个小时,接诊、评估、测量生命体征,安排病房、安抚患者,就是这短短几天的努力,我们第一批医疗队员的辛苦付出,筑起了湖北医护人员的信心,筑起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,在我们的带领下勇往直前。

守望相助 “我们在!”

待产的产妇在平时的日子里是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,有父母、朋友的细心照料,更有丈夫的百般疼爱与陪伴,全家人等待迎接新生命的到来,可是在疫情下产妇们无助、焦虑、担心自己更担心孩子。我们哈医大一院的医护人员如同亲人般呵护、陪伴在每一名产妇身边。“去洗手间吗?我陪你”“别担心,你的病情好多了,好好吃饭放心”“孩子出生我们会帮助你的”“你需要什么告诉我。”“洗头不方便,我帮你!”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产妇们放松了心情,安心待产。2月1日哈医大医院首批医疗队顺利接生了第一个婴儿。孩子的妈妈把启明的神圣任务交给了医护人员,他是信心、合作、守望相助的结晶-----小北龙。相继哈医大一院首批医疗队相继接生26名新生儿,母子平安。

哈医大一院首批医疗队45人中,有80%的医护人员是90后,年轻的他们被重症病区的父子打动了。父亲病重,带着鼻导管困难的呼吸,年轻帅气的儿子躺在病床上一直盯着自己的父亲,无助、无力的眼眶里,泪水告诉我们,他多怕爸爸在自己的面前就这样消失了,90后的医护人员心里暗下决心,大家努力,一定要替儿子留住父亲,还他完整的家。父亲病情加重,使用无创呼吸机通气,医护人员24小时留在身边,监护、给药、喂饭、翻身扣背,洗脸擦汗、不停的给予鼓励和支持、指导患者呼吸、协助患者排痰,父亲的病情日渐好转,儿子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,经过40多天的努力,我们将父子俩送出院了!90后的医护人员们完成了他们的誓言------还你父亲,还你一个家!他们欢笑着拥抱说“哥们儿,有我们在,放心”。

由隔离点转入到五楼重症病区的患者老李,带着无创呼吸机端坐在那儿困难的喘息着,等待着气管插管,在他看来这个世界多看一眼少一眼,插管以后可能就再也看不到了。此时的我们正在为对床的插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做口腔护理、会阴护理、充分的吸痰、翻身为患者清理粪便、更换床单被褥;褥疮气垫潮湿了,我们一起抬起患者一点点地换上新的;遵医嘱调整镇静的药物,认真评估正经的深度;为患者小心翼翼的进行俯卧位通气保护头、保护插管、看好呼吸机、别压到了患者的手、把受压的部位垫好、盖上被子保暖,这一连串的操作我们已经大汗淋漓,气喘吁吁,大家都说不出话来,不约而同地蹲在了地上,仰头看着四周的监护仪,生怕哪个患者的病情变化被我们忽略了。这时的老李问我们“我插管以后是不是和他一样?”我们轻轻地点了点头,老李流着泪说“有你们在我放心啦,你们太不容易了。”经过医疗队的细细照顾,两位患者顺利脱机拔管,康复下床行走,竖起大拇指是我们都懂的语言。

国旗下 梦想成真